猛碟第十八話
終於盼到他們登場,但十分抱歉地告訴大家,《斬柴佬》名落孫山,我挑的是同名Debut Album《Led Zepppelin》,且先別買兇殺我,讓我細說由來.......... Led Zeppelin的誕生,標誌著New Yardbirds(原隊名)已鎖定了新的音樂路向,同時亦為未來樂壇埋下了Heavy Metal的伏線。頭四張專輯都是無懈可擊之作,彼此間叮噹馬頭、不相伯仲。只用了僅僅三十小時便完成的Debut Album,由開首第一曲"Good Times Bad Times"已明確公告天下,Led Zeppelin不是另一隊翻版Yardbirds,就連"You Shook Me"、"I Can't Quit You Baby"這類Blues Standard,玩奏起來也手法迴異。"Communication Breakdown"、"How Many More Times"很有自創的一股風味,而"Black Mountain Side"則道明了Jimmy Page的Folk Roots。大部份看官或者會說,《Four Symbols》有"Stairway To Heaven",誰與爭鋒!無可否認從歌曲水準、又或結他彈奏的角度出發,它都是一支驚世的「搖滾聖樂」;然而,《Led Zepppelin》中的"Dazed And Confused",也乃駭俗之才,層次、深度方面絕不遜色,那種邪異/詭秘的氣氛、陰冷/深沉的調子,加上竭力的嘶喊,直如入魔般之掙扎與迷網。 我至今還在懷疑,Jimmy
Page等是否真乃魔鬼之子?否則,這一張又一張的「搖滾寶典」,到底是誰在寫呢.........?!
18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猛碟第十九話
經過幾番考慮,犧牲了另外一張,《Santana》才得以入圍。本來拉丁搖滾非我杯中茶,但想到這幾年身邊突然多了Santana迷,可惜只一股腦兒的集中買近期作品,彷彿已遺忘他們的昔日雄風...。 樂隊組成於60s中後期的三藩市,由靈魂人物Carlos Santana帶領,開頭叫The
Santana Blues Band,故名思義,是走Afro-Latin Blues Rock路線,玩奏風格要比近年大家聽到的重型得多。雖未至藉藉無聞,但現身胡士托才帶來破曉一刻,獨有的拉丁節奏、令人溶化的精釆表演,不單成為音樂節高潮之一,Santana亦因而威名遠震四方。乘著Woodstock餘輝,《Santana》借勢推出並賣個滿堂紅,全碟一氣呵成,"Evil Ways"的標準演繹、"Jingo"的非洲節奏,當然少不了靈性開發的"Soul Sacrifice",Santana自此建立並引領著拉丁搖滾音樂往後的發展。
19
Santana
《Santana》
猛碟第廿話
樂壇瞬息萬變、此起彼落,上回Santana漏夜趕科場,今回卻有人辭官歸故里。"Black Magic Woman"是Santana其中一支大熱金曲,但相信沒有太多年青樂迷知道或者聽過Fleetwood Mac的原曲,而Peter Green大概也是個陌生的名字。當年替代Eric Clapton加入John Mayall's Bluesbreakers出任結他手,Peter Green迅即被預測為樂壇另一顆璀璨的明日之星,及後離隊與鼓手Mick Fleetwood創立Fleetwood
Mac,應驗了之前的推斷。 經過數年奮鬥及《Fleetwood Mac》、《Mr. Wonderful》等的成功,Fleetwood Mac在樂壇已是第一把交椅。1970年推出新作《Then Play On》,由Green及另一位結他手Danny Kirwan負責大部份創作,再不是單純的12 Bar怨曲,而是一張以怨曲為基礎,但又富探索味道的超凡巨著,若用Experimental/Progressive Blues去形容,會頗為貼切。我並不打算向大家推薦甚麼Highlight,只建議大家以聽前衛搖滾唱片的習慣去品嚐《Then Play On》,不要隨意跳去任何一曲,由頭到尾的仔細聽一遍,你準會有「意想不到」的感受! 及後Peter Green因精神問題(他竟提議全體隊員將所有入息捐獻教會...)離開Fleetwood Mac,一度淹沒在茫茫人海之中,更曾兩度入住精神療養院;晚年復出,外貌蒼老了,功力亦大不如前。但縱使如此,個人仍然認為他是搖滾史上最偉大的白人怨曲結他手,高峰時期的Power無人能及。 古代的帝王將相,陪葬品甚豐,一貧如洗的我,數百年後若有幸被「發掘」出土,可能只發現以廖廖唱片、CD作伴,然而在當中,應該不難找到Fleetwood Mac's《Then Play On》。
20
Fleetwood Mac
《Then Play On》
猛碟第廿一話
在芸芸眾多三藩市樂隊當中,除Jefferson Airplane外,另外還有兩隊極具代表性,其一的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早在1964年已組成,若不是主音歌手因藏毒罪被捕入獄,阻慢了樂隊的發展,San Francisco Rock王者寶座早已是他們的囊中之物。 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所灌錄的首兩張大碟,可以說是San Francisco Sound的最佳象徵,厲害處在於隊中的雙主音結他手John Cipollina及Gary Duncan,彈奏時往往互相映照,使樂隊的風格變得獨一無二。他們基本上是Live Band,意謂只有在現場表演才能發揮出Fully Power,而第二張專輯《Happy Trails》就在這個前題下,完全捕捉了樂隊的精髓。重點是改編了Bo Diddley名作"Who Do You Love",將之拆解並分作"Who Do You Love"、"When You Love"、"Where You Love"、"How You Love"及"Which Do You Love"五個段落,每個隊員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將此曲擴建成廿五分鐘的Masterpiece;而"Calvary"則是一曲超絕結他Feedback示範作,道明了為何Cipollina可以明留青史。
希望大家像唱片封套一樣,快馬加鞭,Come Taste The San Francisco Sound!
21
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
《Happy Trails》
猛碟第廿二話
Jefferson Airplane、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都已相繼登場,因而不得不提Grateful Dead,他們幾可與San Francisco / Psychedelic/Acid Rock劃上等號。 曾有朋友投訴說被Grateful Dead所騙,擁有一個那麼兇猛的名子,唱片封套又滿是嚇人的骷髏骨,怎麼音樂卻是那麼軟性呢?倒也說得沒錯,Grateful Dead比之上面所提到的另外兩隊Psychedelic Rock Band,確是"舒情"得很,然而縱使表達方式有別,迷幻搖滾奧義卻在於腦際思維的探究(Mind-Explore),此一點上,Grateful Dead是絕對勝任的。最佳例子正好可以在現場錄音專輯《Live /
Dead》中找到,開首的一曲"Dark Star",已展示出樂隊在這方面的威力,23分鐘的Improvisation傑作,不但起伏有序,高潮更是一浪緊接一浪,結他手Jerry Garcia的精奇獨奏,表面上似欠缺激情,但內裏卻是奔放自如,娓娓的天堂之音,沉醉中猶如置身奇幻之旅,肉身不 動,精神已馳騁於萬里之外。"Saint Stephen"是另一支Classic,Acid味濃厚;"The Eleven"中的Long Jam,乃The Dead Live時之慣技;"Turn On Your Love Tonight"的跳躍節奏使精神為之一振,Let It Shines;其餘的三曲都各具特色,翻來覆去、變化多端;但《Live / Dead》全碟七曲整體當然仍是迷幻搖滾格局,是可供嬉皮士一邊吸食大麻一邊遊歷的Happy Songs。
Grateful Dead是搖滾史上最長壽樂隊之一,往後廿多年仍不失當年之風釆,因而被冠以「三藩市最後的迷幻」。然而,支配著整個班爛60's音樂運動的Psychedelic Era,卻已早在1969年《Live / Dead》推出後不久,無聲無色地悄悄閉幕結終............
22
Grateful Dead
《Live / Dead》
猛碟第廿三話
Psychedelic Era的衰落,促使了另一個時代的來臨。Folk Rock雖已不算是甚麼新產物,但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的音樂風格卻不盡相同,他們將民歌搖滾成功轉化為一種由心而發、古樸純厚的根源文化,令音樂變得更加有味道,因而獲得樂迷空前擁戴。整個70's的前半部,這隊Folk Rock超級勁旅可謂叱吒風雲,一時無兩。 四人分別來自The Byrds、Buffalo Springfield及The Hollies,於胡士托音樂節首次同台演出,合作得天衣無縫,於是萌出組成CSN&Y的念頭。1970年首張專輯《Deja Vu》,得到其他知名樂手如Jerry Garcia、John Sebastian等助拳,陣容鼎盛。各人傾囊而出,"Almost Cut My Hair"是我個人重點推介,Crosby作品經常被忽略,很替他不值;Stills的"Carry
On"和諧動聽,是樂隊的標準玩奏方式;Nash的"Teach Your Children"有Jerry Garcia作Pedal-Steel Guitar獨奏,非常珍貴的合作錄音;"Helpless"旋律優美,Young的主唱顯得萬般柔情,樂器彈奏亦使人迷醉,搖滾史上最佳樂曲之一。 封套照片微微發黃,活像一張舊相片,又似攝於古貌莊園之一角,各人彷彿都在等待收成,把割下來的一籃子葡萄,幻化成《Deja Vu》去讓大家品嚐,Vintage Rock的最高意境。
23
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
《Deja Vu》
猛碟第廿四話
雖然很難去界定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是屬於哪一種的音樂風格,Blues, Country, Garage Rock, R&B, Rockabilly等原素全部都包含在他們的作品當中,但有一點倒可以十分肯定,CCR是第一隊專為藍領階層而演奏的陽光型搖滾戰將,也是日後Bruce Springsteen及John Mellencamp所走Working Class Hero路線的好榜樣。 1970年推出的《Cosmo's Factory》是我買的第一張CCR專輯,也是他們最成熟、最出色的一張,經過之前四張專輯的歷練,樂隊在合作性、技術層面都已提昇至頂點,靈魂John Fogerty的主唱、寫作、編排等技巧,亦得到充份發揮,他的結他彈奏,令每一曲都如在最高潮之中。開首的"Ramble Tamble"已是一個突破,編曲令我想起"Stairway To Heaven";"Travelin' Band"短小精悍,能量十足;"Lookin' Out My Back Door"......誰說搖滾不能拿來伴舞?"Up Around the Bend"的Guitar
Intro,道明為何卅多年後Fogerty仍當選《滾石》的[一百名最偉大結他手];"Who'll Stop the Rain"旋律輕鬆,聽得舒暢;"I Heard It Through the Grapevine"......喔?Marvin Gaye的作品原來可以這般演繹! 很可惜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其後由高峰滑落,精釆絕侖的《Cosmo's Factory》成為樂隊最後的一張傑作。
24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Cosmo's Factory》
[
本帖最後由 瓊‧邦喬飛 於 2007-11-26 09:59 PM 編輯 ]